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政务新媒体信息

扶瑶织梦:一条路,让白裤瑶乡发展越千年

2024-11-13 17:49     来源:交通厅新闻中心     作者:唐敏秀 符贵明 罗书晗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深秋的清晨,凉风吹散笼罩在里湖高寒山区上的薄雾,太阳从大山后缓缓爬上山巅,灿烂的朝阳光辉洒落在群山间、瑶寨里。国道243线南丹县瑶山至南丹二级公路(以下简称瑶丹路)如银带般挽起群山与村落,白裤瑶群众挑着刚采收的枞木菌、猕猴桃从这条家门口的公路前往市集展销,一辆辆满载着农副产品的货车飞驰而过,带着白裤瑶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奔向远方。

瑶山筑通途,一步跨千年

白裤瑶属瑶族支系,总人口4.8万人,以男子穿着及膝白裤而得名,其中3万多人生活在南丹县八圩、里湖两个瑶族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十三五”期间,南丹县白裤瑶贫困人口达2.7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一半以上。那时的里湖瑶族乡白裤瑶群众住的是泥巴房、茅草房,通往外界的仅有一条砂石低等级公路。在漫长的贫困岁月中,交通落后曾是制约白裤瑶群众致富奔康的瓶颈。

2010年,里湖瑶族乡通屯道路为石头山路,当地群众运送物资只能通过人工或者马驮的方式。(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人民政府 供图)

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白裤瑶群众的泥巴房老屋,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禽。(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人民政府 供图)

盘旋青山间,玉带连新景。2018年11月,全长42.65公里的瑶丹路建成通车。这条公路从南丹县城始发,途经里湖瑶族乡通往贵州小七孔景区。公路竣工后,南丹县城到里湖瑶族乡的车程由1个半小时缩减至25分钟,极大地改善了白裤瑶群众的出行条件。南丹公路养护中心还吸纳沿线白裤瑶群众开展公路养护工作,直接带动15名白裤瑶脱贫群众就业稳增收,交通帮扶的“最后一公里”在白裤瑶聚居地铺开。

在交通先行的带动下,当地党委、政府投资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建设里湖王尚、八圩、八圩瑶寨3个安置区,修建移民住房2471套、商铺1万平方米,1.35万名白裤瑶群众搬出深山,住进了一栋栋瑶寨新居。

朵努社区瑶寨新居。(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人民政府 供图)

“以前住在大山里,从家里走到里湖瑶族乡政府都要步行两个多小时,种的玉米都不够家里人吃的,靠帮人砍树做零工为生,生活很艰苦。现在公路直接通到家门口,旁边就是学校,日子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里湖朵努社区脱贫户何正军说,搬迁后他担任社区党支部委员,在家门口开起了小卖部售卖白裤瑶文创产品,铺面一年收入有1万多元,加上土猪养殖等产业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千家瑶山寨,一步越千年。从大山阻隔到路畅人和,曾经与世隔绝的民族沿着公路走出深山,走上了与新时代同步的道路,白裤瑶也越过千年的时光,告别原始的农耕生活,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形态。

铺就壮美路,瑶家引客来

作为横跨黔桂两省的公路,瑶丹路直接连接歌娅思谷·瑶望天下联合景区、朵努社区景区、贵州小七孔景区和贵州荔波县瑶山乡。自瑶丹路一路向北进发,旅客可以感受白裤瑶原始奇特的服饰饮食、铜鼓陀螺等民俗文化。

白裤瑶群众开展打陀螺比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人民政府 供图)

穿行民族公路,解锁瑶乡风光。近年来,沿着瑶丹路去体验白裤瑶文化,已成为远近有名的旅游热门线路。2019年,首届“南丹·荔波白裤瑶年街节”在朵努社区举办,数万名游客走进朵努社区,与2000多名白裤瑶同胞同打千面铜鼓、秀陀螺绝技、品瑶王盛宴。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位于瑶丹路旁的瑶望天下景区接待游客2.8万人次,营收291.2万元,辐射20多个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带动2700多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2023年,朵努社区旅游产业收入7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接近2万元,相比十年前增长了五六倍。

歌娅思谷景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人民政府 供图)

瑶望天下景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人民政府 供图)

首届“南丹·荔波白裤瑶年街节”在朵努社区举办。(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人民政府 供图)

公路的畅通,让白裤瑶文化得以走出村寨、被世界看见,瑶丹路也成为兼具交通要道、民俗体验和旅游廊道的白裤瑶文化传播之路。

瑶丹路串联着朵努社区和歌娅思谷·瑶望天下联合景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人民政府 供图)

游客身着白裤瑶服饰体验特色瑶年节民俗活动。(蒙胜德 摄)

不尽青山路,云上织霓裳

在八圩瑶族乡,黎凤珍经营着一间传统蓝靛染坊,凭借优秀的服饰制作技艺,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河池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但在瑶丹路建成之前,许多白裤瑶手艺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前往外界谋生。

黎凤珍表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白裤瑶非遗产品打不开销路,手艺人也越来越少,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面临传承困境。

随着瑶丹路的建成,外界逐渐了解白裤瑶民族文化,白裤瑶服饰及工艺品得以走出大山,沿着公路销往全国各地。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黎凤珍先后在八圩、里湖瑶族乡创办“凤珍蓝靛染布坊”和“朵努手绣坊”,两个坊年染绣布量达5000斤,年营业收入达20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110余名妇女就业。2024年4月,黎凤珍入选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

黎凤珍(左)指导白裤瑶妇女制作白裤瑶服饰刺绣。(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人民政府 供图)

因路而兴的,还有白裤瑶的非遗传承。2021年以来,朵努社区的民族工艺品展示中心、蓝靛染布坊、织绣坊、铜鼓坊、陀螺坊等“五坊”投入运营,产生2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许多蜡染技师、铜鼓调音匠人、打陀螺传承人以传统技艺实现创收增收。

路网的延伸拓展,让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时代接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路连两乡,同筑共富梦。如今,以瑶丹路为桥梁,广西南丹、贵州荔波两地政府签署多份合作协议,倾力打造“跨省旅游廊道”,共建世界白裤瑶乡景区,推动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发展成果惠及50万名群众。畅通顺达的瑶丹路,正承载起一个特少民族的幸福梦想,编织出白裤瑶群众的美好新生活。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