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政务新媒体信息

厅长署名文章|以平陆运河为牵引 书写广西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08-15 18:40     来源:中国水运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8月13日,《中国水运报》刊登了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可署名文章《以平陆运河为牵引 书写广西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文如下:


以平陆运河为牵引 

书写广西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党组书记、厅长 刘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全国水运设施网络”“优化主干线大通道,打通堵点卡点”,为新时代内河航运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交通运输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内河航运发展做出了新部署。广西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正加快构建以平陆运河为牵引、江海联动的广西水运发展体系,推动内河航运向更高效、更智慧、更绿色的方向进阶,为交通强区建设注入澎湃水运力量,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贡献。


立足禀赋:广西内河航运的坚实基础与独特优势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 供图)

广西水运的独特优势,在于“江”与“海”的天然联动,更在于“量”与“质”的同步跃升。经过多年建设,广西已形成以干支总体衔接的内河航运网络,西江黄金水道已成为贯通西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走廊”,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5868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1407公里。西江航运干线南宁至梧州段实现2000吨级船舶通航,贵港至梧州段提升至3000吨级,左江、右江等支流全线渠化,构建起贯通东西、连接粤港澳的亿吨级水运主通道。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标志性工程,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完成投资约560.1亿元,占总投资的77%,首艘平陆运河5000吨绿色智能示范船开工建造,建成后将打通南宁至北部湾地区的“江海直连”通道,使西江中上游地区出海航程缩短560公里。

港口能级同步跃升,运力凸显“规模效应”。2024年广西内河货运量达3.94亿吨,完成货物周转量1930.13亿吨公里,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49%、77%;内河营运船舶平均载重吨达2389吨,新能源船舶投入运营164艘,船舶大型化、绿色化趋势显著。

贵港港、梧州港先后跻身“亿吨大港”行列,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78.52万标箱,贵港至香港、深圳集装箱班轮实现“天天班”,目前已开通33条内河集装箱航线,2024年桂粤集装箱联运量增长达到28%,实现广东主要港口全覆盖与粤港澳大湾区“港港联运”无缝衔接。

以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守护碧水清波。2139艘内河船舶完成岸电系统改造,28个内河泊位建成低压岸电设施,每年减少燃油消耗3000吨。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智慧绿色港航建设创新联合体获批组建,为水运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智慧化转型路上涌现了不少“广西样本”。平陆运河建设期间,通过北斗卫星、人工智能、BIM等科技手段,即时精细感知项目建设进展和动态情况,全面提升项目施工管理智慧化水平。数智港航一体化平台整合2.4亿条数据,实现船舶检验、电子证照全流程数字化;全国首创的船检微信平台为船东提供一站式申请、可视化进度跟踪和及时提醒的服务。在梧州长洲水利枢纽船闸,AI图像识别+水下声呐技术自动预警超吃水行为使监管效率提升60%;在南宁航道养护中心横县分中心横州航道站,AI+无人机协同航运巡检使人工介入减少90%,年巡检降低成本50%。开创了“四统一分”西江流域船闸联合调度管理新模式,实现流域船闸的远程联合调度管理;构建了高效、智能、精准、无人值守的全自动过闸评价体系和自动化积分信息发布系统,实现船舶不离船报到、缴费,一次报闸全线通过,过闸效率同比提高约20%。北海侨港客运码头基本建成了数智港航一体化平台,基本完成了船端态势感知、智慧运营中心、智慧消防系统等建设,基本具备了智能辅助靠泊、智能调度管理、智能安全监管等功能;钦州港区建成了全国首个“U”型工艺布局的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北部湾港建成了全国领先的防城港数字化散货堆场,实现堆场的全要素数字化管理。港口数字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前列。


锚定目标:构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的广西路径


长洲水利枢纽船闸。(陆小婷 摄)

广西水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到2025年,初步形成“江海联动、干支一体”的水运格局;到203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到2035年,进入全国内河水运强省行列。围绕这一目标,广西正重点构建三大体系:一是构建以平陆运河为牵引、江海联动的广西水运发展体系。实现2026年运河建成目标,实施江海联动工程,推动一批江海联运航道、码头建设,实现真正的“通江达海”,打造贯通西南、对接东盟的物流新动脉,形成“江出海、海连江”的闭环物流网络。二是贯彻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形成以“一纵一横、六干三支”航道为骨干、一般航道为基础,干支衔接、通道畅通、江海直达的现代化内河航道体系,形成南宁、贵港、梧州、来宾、柳州5个主要港口为枢纽,百色、崇左等7个地区性重要港口为基础的港产城融合、功能协同的现代化港口体系。三是发展绿色智慧、创新引领、安全韧性的支撑服务保障体系。完善港航感知“一张网”,构建港航传输“一张网”,夯实港航数字底座,提升行业数据共享水平,加强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到2026年实现主要港区5G全覆盖、电子航道图覆盖率100%,到2030年航道网络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未来三年实现主要港口岸电覆盖率100%,内河航运效率提升20%,单位货运量能耗下降15%,建设内河近零碳码头。建立船舶污染物“船—港—城”协同处置体系,实现污水、垃圾“应收尽收、日产日清”。推动行业管理智慧化,推进平安航道、平安港口建设,强化运输安全管理。


攻坚突破:聚焦四大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


平陆运河企石枢纽。(平陆运河集团 供图)

以平陆运河为牵引,重塑水运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运河+港口+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在运河沿线布局南宁港平塘港区、北部湾港钦州港域金谷港区勒沟作业区、果子山作业区等江海联运枢纽,规划建设5000吨级泊位。推动平陆运河依托内河航运支撑服务流域经济发展,同步推进运河经济带建设,打造“前港后厂”产业走廊。航道升级与运河建设协同推进,实施右江、红水河、桂江、左江、绣江等航道提等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南宁至贵港3000吨级航道,实现西江航运干线全线达到3000吨级,更加通畅高效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通堵点卡点,推动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和龙滩水电站过船设施加快建设,打通云南、贵州水运通道的“断点”。推动大藤峡水利枢纽二线三线船闸、长洲水利枢纽五线船闸等项目建设,破解长洲、大藤峡船闸“堵点”。

加快结构调整,提升运输服务和行业治理水平。加快推进西江港口群建设,统筹专业化、规模化港区建设与“老、小、散”码头改造。加快建设内河集装箱班轮运输调度中心,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内河集装箱运输网络。加强南宁港、贵港港、梧州港等内河主要港口的进港铁路和进港公路等集疏运通道建设,积极推进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综合发展。推进江海直达船型和集装箱航线发展,形成江海直达、江海中转有机衔接的运输体系,提供更快速便捷的物流装运服务。统筹航道、桥梁和船舶协调发展,针对重点领域、环节、问题开展专项安全治理,建立干支联动、省际协同的应急救助合作机制。

依靠智慧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建设多式联运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铁、公、水数据互联。建设智慧港口管理系统,在贵港港推广无人装卸设备。建设船舶能耗监测系统,推动运输效率提升。在船舶自动驾驶示范、生产管理、运营管理、公共服务、监管治理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拓展智能化场景应用。

优化船舶装备,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推动船舶向标准化、专业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推行内河船舶标准船型指标体系,加快推进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鼓励和引导新建罐装水泥船、专业集装箱船、商品汽车滚装船等专业化运输船舶;对中短途货船推广纯电动动力,对长途船舶发展电池混动技术。强化政策引导,对新能源船舶给予优先过闸、检验费用减免等支持。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链条监管系统。

西江潮涌,运河启航。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将以《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指引,以平陆运河建成通航为契机,以破浪逐新、向海图强的魄力,锚定“通江达海、干支联动、产运融合”主线,让西江黄金水道与广西北部湾港同频共振,在建设交通强国的征程中书写精彩的广西答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