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政务新媒体信息

执法有温度 护航通衢路

2025-11-03 18:30     来源:交通厅新闻中心     作者:王建花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在八桂大地壮阔的画卷上,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如同流动的血脉,不仅是广西对接RCEP、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忠诚守护这些“发展生命线”安全畅通的,正是广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系统——一支忠诚担当、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

近年来,广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交通运输部、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决策部署,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在实战中生动诠释“防控风险、回应关注、履职尽责、提升品质、致力认同”的价值取向,交出了一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为、服务保障重大战略和民生需求有力、提升执法效能和队伍形象有效的亮眼答卷。

01



织密防护网,筑牢生命线



安全是交通运输永恒的主题,是发展的基石。广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始终将风险防控置于核心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防护体系。

2024年12月,柳州市民苏先生因成功举报一起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获得了2000元奖励,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实施后的首位“吹哨人”。这次奖励不仅是对公民责任感的褒奖,更是对社会力量参与安全共治的有力号召。

安全“防护网”的背后,是系统性、制度化的风险管控链条。举报奖励机制的建立,畅通了社会监督“毛细血管”;《风险图谱清单及防控措施》的编制与动态完善,则为精准防控提供了“作战地图”。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关口前移、标本兼治:严格落实防汛防台应急“叫应”机制,确保预警响应“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聚焦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高频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重拳打击非法营运、货车违法超限超载等顽瘴痼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源头监管和过程管控,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张日益坚韧的“防护网”,覆盖了工程建设、公路保畅、港航运营、道路运输等关键领域。

执法人员帮助搬运侧翻车辆货物至转运车辆。 (钟基峰 摄)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庞大的客流高峰与台风“麦德姆”叠加来袭,交通安全防控面临严峻考验。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迅速启动预案,精准施策:工程建设领域原则上暂停9人以上超危大工程作业;公路通行领域依托“一路多方”协同机制,排查91个涉路项目;港航领域严格落实水路旅客实名制购票和安检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提级管控;道路运输领域严把边境口岸车辆关,杜绝“带病”运行。

为应对台风“麦德姆”,执法系统会同交警等部门果断封闭13段高速路段、80个收费站,管制5条航道,暂停74家港口作业、14座船闸通航,成功处置路面塌陷1处、边坡塌方4处。整个假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近900人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8处,查处违法案件4起,用忠诚与汗水守护了千家万户的团圆路。

02



紧扣民需企盼,优化法治营商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企有所困,我有所为。这一理念在广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中得到充分践行。

今年4月底,在G75兰海高速公路伊岭岩收费站,一辆承载着大型风力发电塔筒的货车因超宽0.4米被“拦”在站外。货主很着急:设备价值高昂,企业工期紧迫,巨额损失近在眼前。执法人员并未简单处置,而是立即启动“说理式执法”流程,联合高速运营企业、交警、养护部门,实地勘查路线,精确计算转弯半径,优化运输方案,全程保驾护航,最终助力这台“庞然大物”顺利通行,安全、准时抵达目的地。

执法人员现场核验大件运输车辆。(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图)

这样的温情处置,是广西交通运输执法部门持续深化服务理念的缩影。聚焦大件运输,创新推行“联合实地测量、更新系统数据、无缝对接审批”的三步法服务;聚焦司机群体,量身打造“333”柔性工作法,通过执法三步骤、关怀三要素、服务三举措,解决司机群体急难愁盼;聚焦重大战略,全力护航平陆运河建设,制定专项保障方案,搭建“码上服务”平台,点对点保障60余人次;聚焦跨境便利,开通中国至越南河内(GMS)跨境货运直通车,实现“一车到底”,许可证24小时“自助办”。

以“交通执法融合+”模式为抓手,执法系统推动工作重心从管理向服务转型,推出邀约式检查、纠纷调解、普法宣传等“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行政强制措施率同比下降26%,5—7月涉企检查频次环比分别下降16%、12%、14%;鹿寨服务区长期存在的违规驳载问题实现“持续清零”,相关举措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03



创新提效能,畅通“大动脉”



交通运输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大动脉”。广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系统以高度的使命感,持续探索执法服务新模式、新路径,提升治理效能,以高水平执法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钦州港,交通运输执法部门创新推行服务“三件套”,将“631”说理式执法(60%的问题通过服务方式解决,30%的问题通过管理方式解决,10%的问题通过执法方式解决)的精髓融入港口治理实践。2025年上半年,当地企业自主开展隐患排查363次,完成整改1893个,33家企业建立了内部安全奖励制度。这种从“监管对象”到“治理伙伴”的角色转变,极大激发了企业安全自主管理的内生动力。

执法人员向少数民族群众解读相关法律法规。(黄维宁 摄)

针对广西多民族、沿边境的特点,执法系统将服务触角向特殊区域延伸:在河池市等民族聚居区设立“少数民族普法站”,推行汉语+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普法”;在边境线,针对跨境运输频繁的特点,推行“中越双语普法”,向边民、跨境司机和企业宣传交通法规及边境管理规定。

从港口创新的“三件套”到山乡边境的“双语普法”,从刚性约束到柔性引导,创新思维贯穿履职尽责的全过程。2025年国庆中秋期间,广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系统的履职效能再次得到检验:12328、12345热线高效畅通,工单满意度超95%;快速响应新能源车充电需求,增派服务区运维力量;为因台风滞留的司乘提供食物、药品和路况咨询超3000人次;发布路况及安全提示信息2200余次;保障东兴、友谊关口岸货运高效畅通。构建由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市县联动的“握手”体系,推动“政策找企业”,优化营商环境。

04



擦亮金字招牌,赢取民心所向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广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将社会认同视为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尺,不断拓展执法品牌影响力。

执法工作获群众点赞。 (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图)


今年1月,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一项彰显执法公开透明的创新举措在全区全面铺开——行政执法案件“码上监督”机制。当事人只需轻扫处罚决定书上的专属二维码,即可对执法过程的规范性、公正性以及处罚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即时评价。小小二维码,架起了阳光执法的“连心桥”,将监督权交到群众手中,倒逼执法更规范、更透明、更文明。

致力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一系列暖心举措并行:推行“首违不罚、轻违免罚”制度,体现执法温度;建立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干预机制,助力企业重塑信用;实行“扫码入企”规范涉企检查,最大限度减少干扰;健全大件运输联络员制度,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务。传承“枫桥经验”,首创交通运输执法“枫桥”调解室,融合执法、服务、教育、疏导功能,打造基层矛盾化解新平台。

“码上监督”的阳光承诺,柔性执法的人文关怀,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共同构筑起提升执法公信力和社会认同感的坚实基石。执法局第四支队第二大队、南宁市支队执法三大队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枫桥式”基层执法联系点。2025年1—7月,自治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收到群众、司机、企业等社会各界赠送的锦旗、感谢信及12328热线表扬工单116面(封、件)。

05



凝心铸魂锻铁军,擎旗奋进新征程



打铁必须自身硬。护航交通强区建设的背后,是广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对队伍建设“凝魂聚气、固本强基”的矢志追求。

广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大讨论、大调研、大研究、大练兵”四项活动,系统锤炼执法队伍。“大讨论”碰撞思想火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大调研”沉入基层一线,确保执法工作紧贴实际、回应民声;“大研究”聚焦执法难点、堵点,提升专业化、法治化水平;“大练兵”聚焦实战需求,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应急处置演练、规范执法实训,淬炼履职尽责的真本领、硬功夫。同时,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强化监督问责机制,针对边境、民族地区执法需求,开展双语执法等专项培训,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锚定交通强国建设广西篇章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目标,广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系统以“五个价值取向”为引领,在防控风险中彰显担当,在回应关注中传递温度,在履职尽责中提升效能,在致力认同中赢得口碑,在锻造铁军中夯实根基。


展望未来,广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持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智慧执法与行业治理深度融合,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