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政务新媒体信息

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养护提质增效,守护路网畅通→

2025-11-12 21:40     来源:交通厅新闻中心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广西公路部门

聚焦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

创新采用养护新工艺

升级改造公路养护设备

推动养护工作提质增效

不断提升公路服务水平

守护路网畅通


01
应用超粘磨耗层新工艺处置路面病害

近期,北海城区公路养护中心在国道325线K648+289至K649+000路段,应用超粘磨耗层新工艺开展精细抗滑保护层(拌和型)施工作业,成功整治了国道325线上洋路口段的路面病害,有效解决雨水下渗引发的路基损坏和病害扩大问题。


国道325线K648+289至K649+000路段施工现场。


此次采用的超粘磨耗层工艺核心在于“超粘乳化沥青”与“高品质辉绿岩集料”的高效适配。超粘乳化沥青具备改性率高、破乳速度快、粘附力极强的特点,能迅速与旧路面结合并包裹集料,形成坚韧的防水密封层。辉绿岩集料则凭借高硬度、高耐磨性和优良的颗粒形态,磨耗层提供持久的抗滑性能稳定的承载能力。


施工过程中,公路部门同步采用先进洒布设备,一次性完成乳化沥青喷洒和集料撒布作业确保施工均匀性与施工质量。后续通过重型胶轮碾压,使集料颗粒稳定嵌入沥青膜中,形成密实嵌挤结构,大幅提升层间粘结效果和整体结构稳定性。施工完成后仅1至2小时,乳化沥青破乳凝固后即可开放交通,显著缩短了道路封闭时间。


下一步,北海城区公路养护中心将对该试验路段的耐久性、防水性、抗滑性能等实际应用效果开展持续跟踪评估,系统总结施工经验,为后续在辖区公路养护工作中推广应用新工艺奠定基础,为公众打造更安全、舒适、耐久的路域通行环境。


(文字/罗平波 图片/陈德虎)


02
升级改造绿篱机支架破解绿化修剪难题

近日,凌云公路养护中心在国道212线K2237+400凌云县下甲镇水陆村路段,启用升级改造后的绿篱机支架开展公路绿化带修剪作业,成功破解了传统公路绿化带修剪“费人力、高成本、低效率、高风险”的突出痛点。


据了解,该养护中心既往人工操作的绿篱机单机重量约5公斤,作业时需频繁抬臂举机,劳动强度较大。遇上外边坡低洼路段,操作人员难以稳定站立,不仅无法保证修剪精度,且因身高差异,修剪高度易出现偏差,导致绿化带参差不齐,严重影响道路整体美观度。


凌云公路养护中心养护人员使用改造后的绿篱机修剪公路绿化带。


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该养护中心经过探索优化,决定在装载机铲斗上加装长2米、宽0.5米的伸缩支架,支架末端设置两个前后错开的0.6米×0.3米作业平台,用于固定两台绿篱机;同时,在养护车右侧边板安装同款长2.3米、宽0.5米的伸缩支架,支架底座采用钢板焊接活页结构并配备钢筋挂钩,既能牢牢固定设备,又可灵活调节作业角度,整套设备拆装仅需3分钟,便捷高效。


凌云公路养护中心养护人员使用改造后的绿篱机修剪公路绿化带。


改造后的作业设备实现效率与安全“双提升”。装载机作业时,驾驶员在驾驶室内即可操控铲斗调节高度与角度,无需额外人员辅助,作业后仅需清理碎枝即可完成工序,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同时,绿篱机固定在支架上作业,修剪产生的碎枝直接掉落至边沟或路面,避免了碎枝飞溅划伤养护人员,也显著降低了过往车辆、行人的通行风险。


目前,此改装设备已在该养护中心辖区国道212线推广使用,累计完成绿化带修剪约30公里,作业效率与安全性明显提升。


(图文/黎海青 覃金富 罗海松)


03
引入压敏型沥青冷补料快速修复道路

近日,钟山公路养护中心在省道201线K64+200凤翔桥桥头路段采用新型道路养护材料压敏型沥青冷补料开展道路修复作业,有效提升了该路段通行水平。


钟山公路养护中心工作人员在省道201线K64+200凤翔桥桥头路段道路修复作业中试用新型道路养护材料压敏型沥青冷补料。


据了解,该路段是周边村落通往凤翔镇卫生院的必经之路,因长期受车辆碾压,出现局部坑槽、路面不平整等病害,存在一定交通安全隐患。为高效解决这一问题,钟山公路养护中心经多方调研,引入压敏型沥青冷补料开展针对性修复。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仅用扫帚、铁铲等简易工具清理坑槽后,直接将冷补料填充至待修复区域,填平踩实后即可恢复通行,全程耗时不到半个小时。该压敏型沥青冷补料采用特殊分子改性技术,具备优异的压力敏感性和粘弹性,材料填充后,经过往车辆的自然碾压即可逐步激活粘结性能。随着压力增加,路面强度还会持续提升,抗破坏能力和抗永久变形能力显著优于传统材料,能有效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修复施工完工后,省道201线K64+200凤翔桥桥头路段路面平整度和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急救车辆从接到呼叫到抵达现场的平均时间大大缩短,为周边群众就医、出行及物资运输筑牢了交通保障线


(文字/谭琪金 曾裕超 图片/谭杰)


04
创新采用开普封层新工艺消除隧道内行车隐患

近日,西林公路养护中心创新采用“同步碎石封层+微表处罩面”开普封层工艺,对国道246线八阳沟隧道开展路面预防性养护,顺利完成多项改造任务,显著改善隧道内路面状况,进一步提升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


据了解,该隧道自建成通车后,随着使用年限增长,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逐渐出现裂缝、面板破碎等问题,路面摩擦系数下降、抗滑能力减弱,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国道246线八阳沟隧道路面施工现场。


此次创新应用的开普封层工艺微表处技术,可增加防水面、提升防滑性能、改善平整度与美观度,并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且施工后2至4小时即可开放交通,减少了对交通的影响。同时,其摊铺厚度低于热沥青,材料用量少,能有效控制养护成本。


改造后的国道246线八阳沟隧道路面。


在此次改造工程中,养护施工队伍还对路面裂缝进行了热沥青灌缝处理,实施微表处沥青油面摊铺,凿除并重新施划中央黄色单实线及车行道边缘线。通过一系列精细化施工,有效消除了隧道内行车安全隐患,为群众出行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道路通行环境。


(图文/廖福明 农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