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 工作动态

铺展壮乡振兴路 绘就八桂共富图

2025-08-27 15:53     来源:中国交通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8月的清晨,高山菜地,薄雾轻笼,辣椒长势喜人。时下,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洋湾村的高山辣椒进入采摘旺季。借助高海拔的地理优势,当地孕育出的辣椒以肉质厚实、辣味醇厚著称,让生态辣椒产业逐渐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户持续增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一辆辆货车沿着崭新的水泥路直接开到田埂边,村民们麻利地将辣椒装箱。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开发不当,村民们守着金山银山却难以走向富裕。“现在路通了,车能直接开进来,辣椒的价格也有了保障。”洋湾村村民道出了八桂大地千万农户的共同心声。驶向田间地头的车轮,正是广西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让万千乡村焕发蓬勃生机的注脚。

从泥泞小道到康庄通途,从“货难出、人难进”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十四五”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目标,深入实施农村公路“四建一通”工程和乡村道路“三项工程”,着力构建四通八达、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新改建农村公路3.9万公里,总里程突破15.7万公里,全区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与建制村通等级路分别达99%、100%。放眼八桂大地,一条条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不仅串联起如诗如画的风景,更激活了沉睡的乡村资源,打通了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

上林县覃浪村至双罗公路定龙路段。(周健 摄)

全程守护 五位一体筑通途

“路修得再好,管不好、养不好,迟早会变回‘烂泥路’”。在柳州市柳江区的公路养护点,养护人员正拿着铁锹填补路面坑槽。为营造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环境,柳江区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实现“区有路政员、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三级组织管理全覆盖。

柳州市柳江区流山镇流塘村公路。(李家树 摄)

车流如织,昼夜不息,公路上呈现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和谐景象。而在背后默默支撑的是一套看不见的精密体系——农村公路的“规、建、养、运、管”监管体系,如同公路的“全生命周期守护链”,为每一条路成为持久的“致富线”与“幸福线”不断添砖加瓦。

农村公路要持久发挥效益,必须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而好的顶层设计,往往能发挥高屋建瓴的引领效能。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四好农村路”纳入乡村振兴全局统筹谋划,成立自治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协调小组,将“四好农村路”列入中心工作,制定农村公路“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环广西国家旅游风景道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方案,构建“交通﹢文旅﹢产业”体系,助推广西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要致富,先修路。广西聚焦“补短板、促升级”,全力推进公路建设,着力构建更精细完善的公路网布局,“十四五”以来累计建成农村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2915公里,辖区内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4A级景区全部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旅游路、产业路为乡村振兴赋能加码。各县(市、区)坚持积极探索路衍经济发展新路子,以大力发展“农村公路﹢”为抓手,推动特色产业“出山进城”,大幅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为更好地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养好“四好农村路”,广西全面建立和实行“路长制”,规范设置路长公示牌,呈现出“全域覆盖、权责清晰”的特点。桂林市阳朔县把“四好农村路”纳入县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将交通运输专项工作纳入对乡镇的绩效考核,开展季度检查和年度绩效考评,进一步压实责任。

为全力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广西积极探索“县道县养、乡村道乡村养”模式,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均实施招标,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大中修5685公里,优良中等路率从78%提升至87%,推动农村公路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在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广西围绕农村公路“规、建、养、运、管”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推动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全覆盖,全区设置路长1.5万名,设立路长公示牌3万块。

在农村公路管理中应用智慧化手段能让管理更聪明、更精细,犹如搭建起一个高效协同的“神经中枢”。广西建立自治区级“以奖代补”考核支撑系统,积极开发广西农村公路综合信息化平台,赋能全流程实现智慧化管理。全区38个县(市、区)实现“路长制”信息化,农村公路建成不停车超限检测点18个,2024年农村公路路面自动化检测比例达83%。

公路“三分建,七分养”。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公路养护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为此,广西创新养护机制,确保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到位。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将养护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推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模式。龙胜各族自治县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推行“群众承包养护”模式,为村民增收的同时降低养护成本,极大调动了沿线村民的养路护路积极性,六成以上村屯自发将护路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了群众积极参与养护工作的良好态势。

在运营服务领域,广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惠民举措传递民生温度。在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中国邮政的快递车每天穿梭在乡村公路上,“上午收的货下午到村,最远的瑶寨也不耽误。”该县邮政分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广西通过完善运输网络、推动客货邮融合等方式,已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整合客运站、供销社、小超市等场地资源,让农村公路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让农产品出得去、工业品进得来。

路通业兴 织起城乡共富网

蒙山县新圩镇谢村产业路。(周火文 摄)

东兴市东兴镇长湖村的荣兴红木加工厂里,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现在接到急单不怕没有工人来干活,也不怕大雨天红木家具运不出去了,真是太方便了。”加工厂负责人说,“我已经在长湖村开了9年的红木加工厂了,以前出货、进货、工人进出都要经过旧桥,如果下雨,桥面很容易被淹,现在有了新桥,生意也好做多了。”现在生意好做,都得益于东兴市将农村公路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思路,该市努力打造村到镇、镇到县15分钟交通圈,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荣兴红木加工厂营商环境的变化,只是广西“公路+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缩影。

在百色市右江区的群山之间,一条条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串联起田间地头与市场餐桌,让这片土地涌动着发展的活力。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不断提质增效,右江区以路为媒激活了乡村产业的“一池春水”,走出了一条“交通赋能、产业富民”的振兴之路。右江区通过1910余公里农村公路的串联成网,形成县城的物流运输大通道,实现了城乡物流、货运配送网络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目标,“四好农村路”连起农田与市场,城货下乡、山货进城更顺畅,进城就业、返乡创业更便捷,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2023年,右江区新增投产大楞乡龙和千亩蔬菜基地,龙川镇平乐村、洞好村、汪甸瑶族乡塘兴村3600亩直供粤港澳大湾区设施蔬菜基地,年产蔬菜约20万吨,产值约5.86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菜园”,“产业沿着公路走,公路促进产业兴”的发展态势在右江区愈发鲜明。

织密的农村公路网络也为广西物流与电商的深度融合持续注入新动能,持续打通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电商依托无形的数字脉络,让当地农产品穿越地域阻隔为全国所知晓;物流则循着有形的农村公路网,将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鲜食材,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在贺州市,近年来当地积极打通群众幸福出行、农村物流配送、邮政寄递服务3个“最后一公里”。通过引导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供销、邮政管理等部门物流资源的整合,盘活闲置乡镇客运站资源,综合利用现有的村委会、邮乐购、小超市、快递超市等场地,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特色产业”节点服务体系,从路不通到快递送到家门口、从农产品无人问津到远销粤港澳大湾区……贺州市实现了农村公路的由“通”到“畅”、由“畅”到“优”,农村公路正成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通道”。

如今的广西,农产品能借物流网络直抵全国,农民群众也能搭乘公交进城务工;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机遇,纷纷返乡创业,开起了农产品加工厂、农家乐。从田畴到工厂,从乡野到城郭,一条条农村公路串联起城乡脉动,正以看得见的变迁、摸得着的实效,为八桂大地交上一份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国道357线罗城至环江二级公路良伞大桥旁通屯道路。(韦荣新 摄)

路景交融 激活全域旅游“新引擎”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桂林山水天下闻名,引历代文人墨客挥毫咏叹,而广西的风光之美,远不止于桂林。无论是峰林雾海、溪谷清幽的贵港市平南县北帝山旅游区,还是南宁市上林县的湿地草甸与湖光山色,在畅通路网的连接下,来往游客络绎不绝,有力激活了区域旅游经济。

桂林市阳朔县遇龙河旅游公路。(莫寒琳 摄)

交通赋能自然风光乡村游。平南县的506乡道石珠垌至北帝山工程,成为激活“小张家界”北帝山的关键一环。作为北帝山景区唯一的高等级公路连接线,该路将景区至梧柳高速的车程缩短至15分钟,解决了原乡村道路通行慢、错车难的问题,旅游大巴可直达景区大门,且路线串联沿途自然村落,极大丰富了游客体验。桂林市阳朔县境内的骥马至工农桥乡村公路,即遇龙河旅游公路,深入挖掘沿线漂游特色及当地历史文化典故,持续开展巨龙巡游等文旅活动,精心打造“梦幻遇龙·竹筏漂游”品牌,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形成以“夜游、夜景、夜秀、夜市、夜娱”为代表的产品链条,塑造了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夜游新业态,使这条乡村公路真正成为文旅融合示范带。

交通促进红色深度游。龙胜各族自治县南山旅游公路的建设,始终贯穿着“红色传承”的理念,沿路串联起红色遗址以及党建教育示范点,“红色基因”同乡村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成为一条生态乡村红色旅游线路。公路沿线村庄积极发展旅游业,共打造露营打卡地、酒店民宿30余家,2024年暑假期间,每天接待来露营的游客上千人。这条公路不仅将南山草原与湖南无缝衔接,成为湘桂两省区的文旅纽带,更让“红色草原”的故事随着畅美公路传遍湘桂两地。

交通带动民族文化特色游。广西这片土地上,12个世居民族繁衍生息,孕育出璀璨夺目的少数民族文化瑰宝——壮锦纹样的稻作符号、苗银叮当回响的迁徙记忆、侗族鼓楼的榫卯智慧。如今,一条条蜿蜒在山水间的农村公路,正成为串联这些文化明珠的丝线,让民族文化在流动中焕发新生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盘山公路如银链缠绕青山,串起六巷乡、长垌乡等瑶族聚居区,依托公路开发文旅线路节庆,慕名而来的游客沿着沥青路直达瑶寨,看特色巡游、赏长鼓舞表演,临走时还会带上瑶族刺绣、绞股蓝茶等特产,游客们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桂林市的农村公路客运站点,也成了展示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客运站和阳朔县遇龙河景区的公交站点,融合了壮族干栏式风格、侗族风雨桥的廊柱造型。“本来只是等车,没想到先逛了个微型民族博物馆。”不少游客表示,充满民族元素的交通节点,让旅途从一开始就充满惊喜。“十四五”以来,广西12个民族自治县农村公路里程增长60.4%,一条条“民族团结路”让各族群众共享交通发展红利。

县道167线龙胜各族自治县交州至古坪公路。(彭杨勇 摄)

作为我国与东盟的合作前沿,广西积极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大力支持边境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边境县高速公路通达率、抵边乡镇通三级路率、抵边建制村和自然村(屯)通硬化路率均达100%。如今,广西8个边境县(市、区)的边境公路如丝带般延伸,广西的农渔特产借道出境,东盟的特色商品循路入境,全国的工业品沿着一条条“黄金通道”源源不断输往东南亚市场。路通激活百业,交通便利让边境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筑牢了民族团结的基石。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表示,“广西将持续以交通强国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现代化为定位,持续深化‘四好农村路’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三向融合’,加快完善现代化农村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提高农村公路现代化管理水平,构建便民惠民的农村运输服务网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