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 工作动态

乡村振兴|一条路,写就瑶乡“长寿致富经”

2025-09-04 19:00     来源:交通厅新闻中心     作者:唐敏秀 罗秀雅 黄彩凤 罗爱月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在“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大地上,有一条公路穿梭于青山绿水间,承载着乡村发展的希望与民族融合的温度。这条路,就是巴马寿乡大道——国道243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路段

国道243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路段沿盘阳河畔而建。

寿乡大道东起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甲篆村,北至巴马与凤山县交界处,线路贯穿甲篆镇全境,总里程达27公里。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分布着百鸟岩、百魔洞、洞天福地等4A级景区,向北可直达凤山三门海景区。它不仅是一条连接城乡的交通动脉,更是激活长寿资源、助力民族团结、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康养通衢 铺就健康坦途




近年来,巴马公路部门与甲篆镇人民政府共同探索“公路+长寿之乡+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国道243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路段,以“康养、旅游、文化、富民”为核心,全力推进寿乡大道项目建设,将公路打造成巴马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黄金通道”。

国道243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坡月村路段。

2024年,巴马公路部门对寿乡大道12公里路段实施大中修工程,通过实施沥青路面改造、排水系统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升级等综合措施,对寿乡大道路况路容路貌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提升。寿乡大道实现从“普通道路”到“美丽乡村公路”的全面升级,呈现出路况优良、路域美观、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风貌。

道路提质升级后,交通优势转化为康养旅游竞争力,打通了“候鸟人”与康养资源的连接通道。沿着寿乡大道,来自全国的“候鸟人”在各个康养点穿梭往返。交通赋能,让甲篆镇的康养产业迅速发展,甲篆镇建成农家旅馆、旅游酒店500多家,每年来往的“候鸟人”超10万人次,常驻“候鸟人”约2万人左右,年接待游客突破600多万人次。

国道243线串联起甲篆镇各个康养点。

寿乡大道犹如一条充满活力的生命脉络,为甲篆镇大健康产业发展与“候鸟人”安居生活,铺就了一条安全便捷的坦途。




团结锦带 编织民族华章





随着寿乡大道的提质升级,甲篆镇交通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镇11个行政村全部通达水泥(沥青)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硬化路全覆盖,民族地区乡镇与行政村通畅率达100%。通村达户的公路,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也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情感交流。

国道243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坡月村路段路面大修工程施工现场。

路通则心通,心通则情融。依托寿乡大道的交通优势,甲篆镇坡月村创新设立“候鸟”党委,成为当地群众与“候鸟人”的沟通桥梁。在“候鸟”党委的推动下,当地建设了民族特色旅游度假村和同心文化广场。旅居的“候鸟人”组建的“十爱一”助学服务中心,吸纳了600余名志愿者,累计帮扶学生904名,捐赠助学金180余万元、物资价值31万余元。此外,当地还成立了“蓝色纽带”公益组织,发动志愿者超1万人次参与清洁乡村等活动。2024年,甲篆镇获“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寿乡大道成为了当地群众与“候鸟人”双向奔赴的融合之路,在促进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提供了坚实的交通支撑。




振兴金轴 谱写乡村盛景




车行阡陌,产业兴村。依托寿乡大道,巴马瑶族自治县深化粤桂协作,打造寿源田园综合体,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余亩,完成田间产业道路“白改黑”升级改造14公里,建成生态康养农业产业园1300亩,每年产出绿色有机蔬菜约1万吨。满载着农产品的车辆在寿乡大道上往来穿梭,沿着公路输送至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更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美好愿景。

国道243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寿源田园综合体路段。

交通的变革让昔日的偏远山村,迎来了从“靠天吃饭”到“以路兴村”的喜人变化。如今,甲篆镇拉高村善屯大力发展民宿、餐饮和农产品销售等多元化业态,全屯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至2023年的1.9万元;百马村坡纳屯通过统一规划、旧房改造和发展康养旅居产业等举措,2024年人均年收入已接近3万元。

寿乡大道就像一条金色的发展轴线,连接城乡、联通内外,为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交通动能。



未来,巴马公路部门将持续筑牢公路基础设施管养根基,提升道路通行品质,以更主动的作为构建智慧化、精细化、长效化的养护管理体系,为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注入交通动能,不断在新时代的奋进答卷中书写“长寿密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