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 工作动态

乡村振兴|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驻村工作队为鱼稻米搭“金桥”,助脱贫户稳增收

2025-11-07 20:30     来源:交通厅新闻中心     作者:肖军军 吴金德 黄军荣 徐少琦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金秋十一月,桂林市全州县龙水镇辛田村连片的稻田里,稻穗青黄相间,鱼儿在禾苗间自在穿梭,“鱼稻共生”的生态画卷不仅满溢了丰收的喜悦,更承载着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作为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定点帮扶村,辛田村今年在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派驻全州县龙水镇辛田村工作队的精准施策下,依托特色鱼稻米产业打出消费帮扶“组合拳”,让“鱼稻共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致富实效,助脱贫户稳增收,为当地特色农业注入强劲交通动能。


驻村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稻谷收割现场。


辛田村于2024年纳入“千村引领 万村提升”工程建设试点村,拥有耕地面积达4400亩,其中2400余亩水田为发展“鱼稻共生”产业模式提供了天然优势。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种养模式,既能让水稻为鱼类提供栖息环境,又能通过鱼类粪便滋养稻田,鱼稻米也因此被誉为“生态农业明珠”。


驻村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稻谷收割现场。


此前,受制于加工能力不足、销售渠道狭窄,辛田村的鱼稻米虽品质优良,却难成规模效益,村民增收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今年以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驻村工作队聚焦产业痛点,化身“销售先锋”,推动鱼稻米产业从“种得好” 向“卖得好”“效益好”跨越。



一方面

驻村工作队联动村内大米加工厂,借助其加工设备,打通“收割—加工—包装”快速通道,实现“收割即加工”的无缝衔接,既能最大程度确保鱼稻米新鲜度,又能通过标准化包装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另一方面

充分激活交通运输行业后盾单位力量,搭建“农副产品直供”渠道,组织鱼稻米走进单位、社区,通过现场品鉴让消费者直观感受生态品质。


仅2025年,依托后盾单位购销渠道就带动村民增收4万元。为进一步扩宽市场,驻村工作队还计划发力线上渠道,将在抖音、微信等平台开设“交通助农专栏”,拍摄鱼稻米从田间种养、收割加工到包装运输的全流程短视频, 用原生态画面讲好“鱼稻共生”故事,让辛田村鱼稻米走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驻村工作队正在包装鱼稻米。



下一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驻村工作队将继续深化“消费帮扶+产业培育”模式,在巩固现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推动鱼稻米与禾花鱼产业联动发展,让生态种养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金钥匙”,为辛田村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