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 工作动态

乡村振兴|山路十八弯→致富黄金道,这条路绘就凌云山乡发展新图景

2025-11-17 20:30     来源:交通厅新闻中心     作者:吕军刘 席礼平 黎海青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深秋时节,在大石山区百色市凌云县群山间,沉甸甸的油茶果压弯了枝头,氤氲着丰收的清甜气息。

清晨的薄雾中,货车司机刘师傅发动引擎,满载着刚采摘的新鲜茶果,驶上宽阔平坦的国道212线。“现在路通平坦,中午就能送到南宁的市场,茶果还带着露水呢!”他笑着感慨,“搁在二十多年前,想都不敢想!出山得在‘十八弯’里颠簸大半天,人和车都得掉层皮。”

从坑洼县道到宽阔国道,从“交通阻滞”到“物畅其流”,二十多年间,这条路几度蝶变,成为百色市凌云县以交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国道212线凌云县平里路段。(何华聪 摄)


二十三载铺就发展“快车道”


刘师傅口中的“从前”,定格于2002年。那一年,坑洼难行的县道升级为省道206线,让长期受困于“交通闭塞”的凌云县,第一次尝到了“路通则兴”的甜头。

2019年,这条路再度提质升级为国道212线,近年又先后完成关键路段大中修,旦村、那瓦等关键桥梁改造升级,并上线AI检测车与智慧监测系统,通过精细养护与智慧赋能,实现公路优良路率达100%,彻底告别了“蜿蜒难行”的旧貌。

国道212线凌云县下甲镇那瓦中桥改造后,公交车在桥上平稳行驶。(黎海青 摄)

二十三载光阴流转,这条公路不仅实现了从“羊肠小道”到“壮美通途”的硬件升级,更成为县域经济的“大动脉”,为乡村振兴按下了“快进键”。

黄金通道激活深山“致富密码”


“路通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依托国道212线,凌云县深山里的特色农产品挣脱了地理束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宝贝”。

百色市凌云县茶山金字塔。(凌云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一片茶叶富一方百姓。凌云县全县11.25万亩茶园年产干茶8326.67吨,5万余名涉茶从业者靠着清香茶叶,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一缕蚕丝织就幸福生活。凌云县全县11.65万亩桑园覆盖8个乡镇88个行政村,年产蚕茧8753.42吨,3.9万名群众以蚕为媒,“织”出稳稳的致富梦;



一颗油茶联通内外市场。凌云县全县油茶总面积达33.3万亩,覆盖8个乡(镇)91个村及1个国有林场,惠及2.63万农户。像刘师傅这样的运输户穿梭不息,将深山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让“山货”变“俏货”。



交通优势更引来产业集聚。绿色高端家居产业园等项目沿路落地,产业集群蔚然成形。2025年1至6月,凌云县成功签约5个重点项目,“交通+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不断延伸、壮大。

国道212线上的凌云县绿色高端家居产业园。(黎海青 摄)


幸福公路架起民心“连心桥”

“现在这条路,跑起来心里都亮堂!”刘师傅道出了沿线群众的心声。


对于当地百姓而言,公路升级带来的不仅是发展速度,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惠。国道212线上,4处临时停靠区、3处翻新的候车亭日均服务群众超500人次,昔日简陋的集镇停靠区变身热闹的“便民集市”,群众们在家门口就能把农产品卖个好价钱。


国道212线凌云县下甲镇各漏屯便民候车亭。(黎海青 摄)


交通升级也点燃了乡村旅游的“引擎”。浩坤湖、茶山金字塔等4A级景区因路而兴,成为网红打卡地。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凌云县接待游客33.1万人次,同比增长46%。公路沿线的村庄里,瓦房变小楼、土路变成柏油路,群众出行更便捷、收入更稳定、生活更舒心,幸福感与获得感,随着公路的延伸不断攀升。

百色市凌云县浩坤湖景区。(凌云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如今,广西以“畅通、安全、美丽、智慧、绿色、融合”为目标的“壮美公路”建设正向深向实推进,“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在凌云深山逐步照进现实。凌云公路养护中心将坚守“人民公路为人民”的初心,深化“共建、共治、共养、共享”养护理念,持续提升公路服务效能,为凌云县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交通动能。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