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瑶族山村的40年交通蝶变:路难行→有路走→路好走
2024-06-26 08:32
来源:交通厅新闻中心
“夏季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极易引发动物疫病,要时刻注意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近日,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古朝村兽医蒙秀金上门为家畜注射完疫苗后,耐心向村民叮嘱注意事项。
古朝村是一个位于大石山区的少数民族村落,瑶族群众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从国道210线河池水任至都安二级公路路口进入,不到1公里就开始一路上山爬坡,之后尽是层峦叠嶂的大山,行车约半个小时才能到古朝村委。深处大山,饲养猪、牛、羊、鸡、狗等牲畜是古朝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家住古朝村的蒙秀金,今年71岁,是附近村屯唯一的乡村兽医。
“自我成为兽医到现在,已经有40多个年头了。”蒙秀金回忆道,饲养牲畜是大山里老百姓为数不多的经济来源,但由于以前科学养殖意识淡薄,牲口得病率高。哪家猪不吃食、牛发烧、羊拉肚……只要村民有需要,不管在忙什么,蒙秀金都是丢下活就开跑。“对,就是用跑,以前山里路不好,只能靠双脚,怕去迟了得病的牲口等不起。”
行路难,是蒙秀金40年前面临的最大工作难题。古朝村村委会共管辖30多个自然屯,相互靠着各种弯曲的山路连通。在那个完全“靠腿”的年代,无论刮风下雨,蒙秀金都只能背着药箱、迈着双腿,穿梭在狭窄崎岖的山路上,他的足迹遍布古朝村四里八乡的深山大弄,鞋子磨烂了一双又一双。
“‘夜行军’和忍饥挨饿是常态。”蒙秀金说,那时候没有电,又买不起电筒,火把陪伴他走过了一段又一段夜路。回忆起1989年12月的一次夜行经历,他早早就出门行医,天黑后才开始从一个名叫弄楼的屯里返家。寂静的大山里,蒙秀金背着药箱,拿着火把,一步一步穿梭在黑夜里,不时有一阵阵寒风吹来,火把被吹灭了几次,再加上饥肠辘辘,那种寂静又无助的感觉成为他难以磨去的记忆。
行医途中,蒙秀金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石光重 摄)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通向古朝村的小道逐渐拓宽,慢慢有了公路的雏形。进出古朝村的面包车、拖拉机多了,蒙秀金到镇上拿动物疫苗也方便了,再也不用耗费6、7个小时步行往返了。
随着广西交通建设提速,2004年9月,国道210线河池水任至都安二级公路建成通车。这条穿越大山的国道,不仅成为都安瑶族自治县的交通动脉之一,更为古朝村注入了脱贫致富活力。
更让蒙秀金感到欣喜的是,在当地政府、公路、村委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8月,长约17公里的古朝村委出村主干道也从坑坑洼洼的砂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自此,村民们出村便利度大大提升,进村收购农产品的货车也越来越多,古朝村的“山货”有了新销路。
路要通村,也要入屯。2014年,河池公路发展中心成为古朝村的后援单位,为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该发展中心积极开展道路建设和产业发展精准帮扶工作,至今共完成新建屯级道路16.6公里,硬化屯级道路20.5公里,大幅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为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作出交通贡献。
如今,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在古朝村的大山之中蜿蜒,串联起山弄间的一个个村寨。路好了,通信发达了,哪家的牲口得了病,就直接打电话给蒙秀金,蒙秀金只需开车就能第一时间到达需要服务的农户家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关键的是,路灯和车灯取代了“火把”,再也不用担心夜路不好走了。
依托交通发展,蒙秀金也积极发展猪、羊、鸡养殖,家庭收入逐年增长,他拆掉简陋的木板房建成两层楼房,一家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更让蒙秀金高兴的是,他的小女儿也选择未来能成为一名村医,目前正在都安瑶族自治县的一个乡镇实习。“现在交通好了,生活也好了,希望我们一代人比一代人过得更好吧。”蒙秀金感慨道。